市人社局负责人就“十四五”规划问题接受本报专访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日前发布,未来五年,我市如何保障就业优先,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有哪些扶持政策?如何持续提升养老保险待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迎来哪些利好?对此,记者专访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
沈超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创业政策持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才政策不断优化,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用工更加规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10万人、371万人、412万人;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5%,总量达到101万人;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卡实现全覆盖和全方位应用,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将显著增强。”沈超说。
关键词: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规划》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健全就业创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搭建智慧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服务网上办理,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服务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将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实施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等体系化、标准化就业服务保障模式,持续深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服务举措,对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重点就业帮扶;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支持就业,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规划》明确,我市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人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
关键词:社会保障覆盖全民
《规划》提出,我市将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制度和病残津贴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推动中小微企业单位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实现工伤保险政策从企业职工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实施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体系;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落实国家出台的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同时,我市将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落实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失业、工伤待遇调整机制,同步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水平和基金抗风险水平。
关键词: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我市将着力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大力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围绕“一基地三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和“1+3+4”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聚焦信创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团队;健全京津冀人才工作协同机制,先行先试人才政策,主动承接北京转移的人才和项目;畅通人才引进渠道,研究制定更积极、更开放的留学回国人员来津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对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给予创新创业启动项目资助。
我市还将精准征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科学编制引才图谱和需求目录,面向全球发布人才政策和需求信息。发现对接一批重点支持“项目+团队”,通过自选政策或“点对点”推送等方式,为团队提供套餐式支持保障,促进更多人才、项目、团队整体“带土移植”。
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将聚焦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领域,深化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开展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工作;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稳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
《规划》提出,将以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等前沿领域为重点,面向世界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择优引进一批毕业院校(学科)世界排名靠前的外籍或留学回国博士,在我市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科研项目、导师带培、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人才。
同时,将全面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建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坚持以业绩论英雄,试行科学家企业家举荐制度、《业绩证明函》制度、代表性成果“一票决定”制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质量、绩效、贡献等评价导向,推广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机制,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新产业、新职业特点,不断完善职称专业,探索扩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
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方面,《规划》提出,将适时出台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进一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和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并在住房安居、小客车指标、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出台实施更加精准的支持举措。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服务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市、区两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促进海内外人才关注天津、聚焦天津、加盟天津。
关键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打造“海河工匠”品牌
《规划》提出,将瞄准我市产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主阵地、培训机构为依托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创新线上职业培训“1+N”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在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创产业等领域企业建设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鼓励各类劳动者和院校学生参加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定制、师带徒等培训,促进技能人才梯次培养;实行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互认,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力度,选树“海河工匠”、天津市技术能手等。
沈超表示,我市还将搭建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为引领,区域和行业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高水平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同时,还将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支持技工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大赛天津集训基地,做优做强技工教育。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08 1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