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 办好百姓“心头事”──天津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综述

  再遇初夏,暖风生麦气,幽草胜花时。

  7年前的这个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天津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百姓“心头事”,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助力安居破解“天下第一难”

  搬离“支开桌子占‘满’了屋”的河东区韶山道老房,住进津南区泓春园敞亮的安置房,72岁的戴增光乐得合不拢嘴,“拨开云雾见阳光喽。”

  19.24平方米的平房,刨去屋外做饭的地儿,只剩12.8平方米的小屋,戴增光一住42年。有了儿女后,两代四口人在这“巴掌大”的地儿共同生活24年,“市面上家具都‘超标’,亏了老伴儿会木工活儿,打了柜子、折叠桌和上下床。”

  2019年7月19日,戴增光一家搬进棚改安置房,“屋子敞亮,特中意。”

  54岁的赵维起同样“沾了棚改的光”,一家三口原住河东区鲁山道松涛里28平方米的“小二楼”,“楼上一家人,楼下一家人。一下雨两家都闹心,楼上怕漏,楼下怕灌。”

  去年年底搬到津南区泓天园,老赵再也不怕下雨了,“看哪儿哪儿满意,生活变化翻天覆地。”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却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群众“心头事”再难也要办。如何破题?天津思路清晰:不怕老百姓占便宜,拒念“拖字诀”……

  让利于民换来民心所向。去年,我市全面完成147万平方米三年棚改任务,6.3万户近30万人受益。与此同时,831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三年改造任务完成,127万户居住品质得到提升。

  力促就业更多人端上“新饭碗”

  贾富栋终于成了上一辈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是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工匠涵养班首期学员,去年结业后被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聘用。

  高考成绩不理想,上职业院校原以为是个“将就”选项,常听父母念叨“‘别人家孩子’前途”的贾富栋,一度对就业充满迷茫。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关系社会稳定。如何让更多人端上“新饭碗”,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2013年5月,正在天津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实训中心调研,为天津就业工作指明方向: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天津坚持把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一个个数据筑牢“民生之本”的根基:2019年,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支持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新发展见习基地458家,帮助4.38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新增就业首次突破50万人,达到50.17万人,增长2.39%。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

  职业培训历来是就业利器。今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职业技能提升是实训中心的“金字招牌”。目前,这家总书记调研过的机构,已累计为358家规模企业、56所院校提供过培训、鉴定、大赛等服务,覆盖15.6万人。

  2018年,“解渴”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涵养”创新工程又在实训中心应运而生。这年8月,首期工匠涵养班正式开班,学员均从全市职业院校毕业学年学生中选拔产生。曾被总书记称为“多面手”的王传龙,就在涵养班“带徒弟”。

  徒弟怎么带?对于“作业”的质量要求,现任实训中心现代制造技术教研室主任的王传龙近乎“吹毛求疵”。

  “根据零件图纸编制加工工艺,使用软件编程并操作数控机床,完成的零件加工精度得在0.02毫米以内,并且每个加工精度都要加工正确。”王传龙打了个比方,“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1毫米,也就是说,学员加工误差的允许值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正是受到这样一群“挑剔”的技术能手、世赛专家和大国工匠的引领,涵养班首批学员出课堂进车间,进车间上手就能干,结业前均被名企聘用。

  技能在手,出路无忧。包括贾富栋在内,原本想着就业会“将就”的29名“准工匠”迎来闪光时刻。

  打通育人用人“最后一公里”,培训模式获得社会认可。王传龙介绍,“疫情还没过,就业不景气,可企业已经朝我们要人了。”

  在津城,职业培训并非“一枝独秀”。单提去年,我市启动“海河工匠”建设,在长征火箭、长城汽车等先进制造企业建立205个企业培训中心,覆盖技能工人15.8万人。

  “大病不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住院治大病,自个儿没掏钱。疫情期间,社区李主任还来医院给我们送报销支票。”60岁的华静正在医院陪护重病的弟弟华强,“他身边没儿女又没工作,得了重病咋活?多亏赶上好政策。”

  李主任名叫李锦荣,河东区上杭路街滨河里社区的低保主任。这个社区包括两个自然小区:万顺里、滨河里。社区总共54个楼门1000多户居民,困难群众较多,其中低保户138户、低收入户6户、特困供养户1户,此外还有一些“政策边缘户”,救助情况较为复杂。

  连干18年、总为困难群众奔走,李锦荣对兜底保障举措的“风吹草动”了然于胸,“近些年,我市对困难群众救助力度越来越大,保障面越来越广。今年1月1日实施的《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时效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在这座城,随着大病医保和救助制度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越来越少,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加强。一组数据为证:2019年,我市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覆盖590万职工,职工和居民医保门诊报销限额、贫困人口大病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这座城,制度保障网不断织密,多举措为困难群众兜底。

  “困难群众各有各的难,这些难处,走到他们身边才更能体会。”上杭路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朱福生介绍,走访了域内28676户居民后,排查到的群众看病、养老等方面的烦心事、闹心事被一一化解。

  这项工作属于“筑基”工程,上杭路街是工程试点之一。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年实施“筑基”工程后,城乡困难群众排查解困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察其疾苦,解其难题,群众反映问题1.7万个获得解决。

  不仅是兜底保障,为了让夕阳更红,天津尊老惠老工作持续加力。

  老人家食堂重点为解决高龄和失能等老年人“吃饭难”而开设,兼顾其他老年人助餐需求。根据《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天津户籍80岁以上的老人和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人,可享每餐3元(每天午餐1次,每周5天)的助餐补贴。为老年人每发放1次助餐补贴,老人家食堂可享2元的运营补贴。

  “去年下半年投运以来,近万人次享受到助餐补贴,占总配送量的40%左右。”中民聚康养老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展恒波介绍,公司在河西区运营的3家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均嵌入老人家食堂。最近,这3家日照中心正建设自有厨房,不久后将在分餐基础上具备制餐能力,“届时送餐更高效,饭菜味道会更好。”

  着力服务“一老”,用心用情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去年,老人家食堂已达1565家,此外,我市还建成109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年末全市养老机构达到364个。

  供热季“上门问暖”惠及千家万户

  连续多年提前供热后,在刚过去的供热季,天津又开启“暖气够不够热?保证温暖到家!”专题检视工作。“上门问暖”再次惠及千家万户。

  “刚供热,一摸暖气片有点儿凉,我儿子说‘甭急,过两天才暖和’。还没等‘过两天’,便来人嘘寒问暖了。”68岁的杨会艳住在滨海新区寨上街朝阳花园社区,她提到的正是这项检视工作。

  那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冯国娟也去了,“入户了解居民家中供暖问题,筛查出有问题的便会通知供热维修人员。杨大姨家确实不热,维修后温度很快达标。”冯国娟说,上门问暖,事儿不算难办,但对于老弱病残群体而言尤为重要,“家里一暖和,老人家幸福感‘爆棚’。”

  幸福感提升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多年来,我市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财政总支出的75%“切”给“民生”。

  幸福感提升更来源于百姓身边一个个变化──

  出行更顺畅:地铁1号线东延线通车运营,7号线、11号线开工建设。解放南路等20条重点道路完成整修,新外环线全线贯通……

  环境更优美:城市绿道河西示范段、子牙河滨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从无到有,海河沿线等夜景品质全面升级,休闲旅游“打卡地”不断涌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放眼未来,更美的幸福蓝图正在酝酿,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15 1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