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建立健全精准扶危助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困难群众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 提升幸福指数
“五一”假期,阳光和煦,景色怡人。由东南快速路行至北月牙河岸边,小河潺潺柳树依依,阵阵微风带着丝丝花香沁人心脾,三三两两的市民假日期间在河边散步游玩,其乐融融。
今年80岁的独居老人伍玉环就住在月牙河畔的乌江里社区。老人家腿脚不好,又赶上疫情,从春节至今就没出过门,眼看着窗外的好风景,心里干着急。“伍奶奶,今天天气好,我们带您去河边逛逛吧!”就像是猜中了老人的心思,5月1日一大早,月牙河街月牙北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姜燕燕就带着几名志愿者来到老人家里。伍奶奶高兴地眼泪都流出来了,连声说:“好,好!我孤老婆子真有福喽!”
姜燕燕就如同是伍奶奶生活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她孤独的晚年生活。社区里许多像姜燕燕一样的社区工作者,将光束汇集,照亮了困难群众每一天的生活。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构筑的是民生保障的底线。河北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起精准扶危助困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困难群众保障体系,特别关爱社区孤老残障等特殊困难群体,自上而下担起责任、织密保障网络,从底到面用心用情、兜牢民生底线,极大地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早看窗帘、晚看灯”
民生台账不落一户一人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河北区月牙河街道是民政部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街道,也是我市民政系统“筑基”工程试点。去年以来,月牙河街道全面铺开困难群众摸排工作,街道和居委会的民政干部深入社区,挨家挨户上门入户送政策、填问卷,核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对辖区范围内的户籍低保、低收入、特困、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政策边缘户”等民政重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需求进行全面摸底统计。“统计的同时,每个社区都建立了核查台账,实现‘一本清’,确保不落一户一人。”月牙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晓光介绍说。
“社区每名网格员手上都会有这样一本台账,自己网格里谁是低保人员、谁家是低收入家庭,谁是80岁以上需要特殊照顾的,哪家有残疾人、哪家是‘政策边缘户’,姓名、电话、简要情况说明都清清楚楚的。对特殊户每天打一遍电话,有情况马上上门。”在社区居委会,姜燕燕向记者展示了一摞记满信息的台账。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台账是五颜六色的。
为了方便管理,月牙河街创新地推行“七色”分类管理法,对社区内重点关注人员、残疾人、困难群体、重点人员、优抚涉军、流动人口、社区骨干等群体,按照“红、橙、黄、蓝、绿、紫、棕”七种颜色进行标识分类。“网格员辨色识人,实现人员分类、需求分类、管理分类、服务分类精细化,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的精准度。”李晓光说。
河北区总结完善推广月牙河街的工作方法,各街道社区相继提出“早看窗帘、晚看灯”“敲敲门、拍拍窗”等工作方法,通过电话、微信、走访等多种手段,对辖区8000余户近1.4万名特殊困难群众进行摸底排查,及时掌握困难群众基本情况,并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发放了《河北区特殊群众网格员联系卡》。
“求助有门、门中有人”
民生救助暖人心聚民心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照顾好困难群众,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门中有人”。这是河北区基层社区党员干部的共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园街珍园里93岁魏奶奶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就成了社区干部最为关心的事情之一。魏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为了减少魏奶奶出门发生感染的风险,珍园里社区党委书记刘珊珊和网格员曹旭定期将生活物资送上门。每次给魏奶奶送东西,老人都“好孩子,好孩子”地说上好几句。
“真是太感谢了,是你们救了我的命啊!”王串场街秀茵明居社区特困供养人员孟宪文刚刚出院,就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表示感谢。原来,今年60岁的孟宪文日常仅靠低保金生活,疫情防控期间身患糖尿病综合征的他发病住进医院。这回病情严重,可又无任何积蓄,孟宪文犯了难。王串场街道的工作人员在入户排查中,了解到他的困难,马上向街道提出申请,街道先后为他垫付医药费3万元,保证了正常治疗。
建昌道街福桥里社区谷丰男患有脑瘫,无法照顾自己,疫情防控期间其母亲因发烧需留院观察14天,街道第一时间聘请专业护工,并每天为其送去三餐及水果,保障了正常生活。
……
疫情期间,河北区10个街道117个社区坚持以“每日必看,每日必问,每日必测”为原则,通过微信关怀、包片对接、一对一结对子等多种方法,对辖区内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进行问询登记。对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居民畅通申请渠道,及时纳入低保,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据统计,河北区各街道在按时足额发放低保救助金的基础上,受理临时救助申请2772户次4066人次,发放资金439.1万元。疫情期间共新增办理低保89户144人,低收入家庭9户16人。
“我们还加大了临时救助和‘救急难’的救助力度。对突发紧急困难的群众快速跟进,采取先救助后补审批手续的方式,使困难群众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有效救助,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河北区民政局局长吴俊雅介绍说。
“想得到,做得到”
民生保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广大人民群众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强烈。让困难群众过上舒心的好日子,只要想得到,就一定能做得到。
家住河北区铁东路街中山里社区的乔志云,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下身瘫痪,今年已经70岁的老人仍独自生活。虽然家住一楼,也有社区工作人员和邻里的照顾,但想独自出门遛弯,对乔志云来说还是一个奢望。
“以前想出门可费劲儿了,最少需要两个人帮忙把我抬出去。现在门口免费修了无障碍通道,天天我都能坐轮椅车出来遛遛,心情一下就好多了。”乔志云说。乔大爷生活的改变,得益于河北区实施的“家庭改变计划”救助活动。考虑到老人家里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不仅免费对乔志云家进行了重新装修,还特意在其所住一楼的阳台处改造了一条无障碍通道,方便其出行。
据了解,河北区“家庭改变计划”救助活动实施以来,已经有超过1100户困难家庭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河北区每年拿出2000万元扶贫助困专项资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通过“四助一改变”,即助医、助困、助学、助残、家庭环境改变计划的形式,深入开展各项扶危助困工作。近四年来,累计使用资金3134.52万元,帮扶困难家庭3.8万余户次。今年1至4月,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8759.33万元,累计救助20.28万人次,人均救助标准呈逐年递增趋势。
见微知著,聚沙成塔。河北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困难群众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当一束束带着为民情怀、带着民生承诺的光芒照进万千百姓的生活,困难群众的心里就有了亮儿,日子就有了盼头儿。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07 16: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