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方案再升级 致力打造“鸟类天堂”

  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科学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打造生态品牌和绿色名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构建科普宣教和科技支撑体系……记者8日从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获悉,根据日前出台的《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方案(2020-2025年)》(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新区将通过系统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管理,全面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经过几年努力,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旨,以湿地保护为重点,以鸟类保护为核心,以观鸟赏景为特色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

  全面提升北大港湿地生态功能

  据了解,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而位于新区的北大港湿地,面积为34887公顷,是天津市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随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保护区内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的《方案》将进一步提升北大港湿地生态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科学规范管理保护区。

  其中,《方案》明确,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新区以保障野生动物栖息为重点,以保障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前提,建立行业需求、水务主导、属地实施的多水源综合补水机制。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科学调度水资源,全面监测水位水质。利用增殖放流等生物措施,人工浮岛等科技手段,加快恢复适生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区水质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方面,新区将组织开展北大港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摸清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资源,制定保护栖息地措施,实施科学划分、分类管理。统筹考虑自然生境和人工辅育管理,营造浅滩岛,丰富食物链,建设人工保育措施,改善候鸟栖息地生境。建立巡护监测系统,提高日常巡护及数据采集能力,实现数字化巡护。加强栖息地属地管理,建立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依法查处和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在打造生态品牌和绿色名片方面,新区将严守生产经营活动退出工作成果,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退出成效。以改善水质为前提,实施增殖放流,天然养殖,跟踪监测,适度打捞,轮捕轮放,建立野生动物食源管理机制。以公司或合作组织为依托,建立原产地保护和产品地理标识,打造知名绿色水产品牌。

  推进社区共管打造智慧湿地

  同时,《方案》提出,新区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成立社区共管组织,制定社区共管计划,合理安排共管专项,建立基于湿地与野生动物资源的社区共管体系,引导企业、集体、社区主动参与资源共建共管,激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科普宣教和科技支撑体系。新区将分类制定专项科教计划,完善自然体验科普宣教设施,制作东方白鹳等重点物种保护宣教片。应用数字技术、3D技术、全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湿地自然博物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体系。借重首都资源,加强科技交流,深化院校合作,建立以北师大为核心支撑,天津高校广泛参与的硕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以自然教育为主体,建成天津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智慧湿地。

  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参与

  据了解,新区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常态化巡查检查,严格执行保护区管理责任制,依法查处违法案件。加强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探索湿地管理新路径、新方法,引领示范工程建设。

  在鼓励社会参与方面,新区将充分调动湿地保护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力量,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及技术支持。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及重点项目进展,广泛听取意见,引导社会公众、志愿者团体、社会公益组织有序参与保护工作。

来源:津滨海

发布时间:2020-04-09 0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