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全面贯彻“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推动物流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构建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的港口城市发展新格局,是深刻把握天津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来面临的全局性新变化,主动谋划、创新应变,推动天津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的关键之举。为更好推动我市加快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特邀请我市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构建港产城融合新格局谱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严兵
  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将港口、产业、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布局,是对天津港城发展关系的全新塑造。需对城市整体发展格局进行深层次、宽领域、大力度的调整,要从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完善港口经济产业生态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三个维度入手,协同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激活港口资源优势,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港产城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功能集聚升级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区域产业更新等措施,着力破解传统港城之间地理割裂、功能分离又相互侵扰的发展格局,塑造港城空间有序分界、功能有机衔接、产业合理分工有效集聚的融合发展新态势。
  一是推动港口岸线资源高效利用,打造开放型临港产业体系。有效利用港区及临港土地空间资源,除重点发展港口依存型临港制造业外,要着力优先布局临港增值物流、大宗商品交割、离岸贸易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邮轮经济、海事服务、船舶供应与海员休闲服务等近港型航运服务业,形成对港口枢纽能级提升的有力支撑,并实现同中心城区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错位衔接发展。
  二是优化港城边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港城融合空间。通过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配合绿色港口建设、滨海岸线生态修复、老码头和涉港老城区更新改造,实现港口作业区、临港产业区与滨海城区的和谐嵌入,充分释放滨海城区职住民生、商务配套、前沿创新、文旅休闲等功能的升级空间。
  三是优化适港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立足双城发展格局和港口经济业态,着力提升津城、滨城港口经济服务功能与承载能力。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是承载高端港航服务要素资源,着力发展航运楼宇经济,优化商务环境,打造小白楼、远洋大厦等航运服务特色片区,增加对航运功能性机构以及头部企业、平台企业的政策吸引。滨海新区要充分集聚港口经济生产性要素资源,着力优化港口经济产业研发转化体系,创新自贸、离岸相关政策机制,以增强对临港物流、制造、服务等产业的承载能力。
  完善港口经济产业生态,带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
  产业发展是港产城融合的核心。港产城融合的重要目标方向是由货物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由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能级跃升。实现这一转型和跃升,关键在打通港口相关产业间的关联,通过创设、补齐、延伸相关产业链,实现产业间相互赋能和体系化培育,构建起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促港口促城市的闭环产业生态。
  首先要增强“港口带物流”功能。持续提升天津港国际航运枢纽能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赋予城市资源汇聚优势和供应链保障优势。为此,应持续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水平、扩大港口服务功能、提高港口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和口岸服务效能,加快拓展陆海双向联通大通道,全面增强天津港辐射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增强“物流带经贸”功能。以高效能的航运物流体系助力拓宽国际国内经贸市场,扩大城市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及境内外物流节点城市的航线链接、产业链接,大力汇聚高能级内外贸企业,丰富贸易品类,提升大宗贸易规模,同时通过临港物流产业功能升级,拓展高附加值贸易形式和贸易业态。
  最后要增强“经贸带产业”功能。要把强有力的贸易区位优势、要素流通优势转化为适港产业集聚优势,引领适港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升级。这是由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为此,应着力推动贸易优势产业链条延伸,布局港口吞吐优势货类的价值链增值项目,实现对通道价值的全面激活;依托贸易区位优势,大力促进临港、适港先进制造业集聚;鼓励市场创新,丰富发展与贸易、航运相关的城市高端服务业,特别是数字化港航新业态。
  优化整合资源要素,提升城市要素配置能力
  港产城融合发展落实到微观层面,体现为港口关联要素资源的聚集、整合以及利用。做优做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不仅是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城市的核心指征。
  一是着力增强国际资源配置功能。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港口城市为抓手,加快高水平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对传统国际贸易、投资要素的吸引力,加大力度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与离岸金融等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前瞻布局,增强对新兴国际贸易要素资源的汇聚能力。
  二是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港产城融合发展可从京津冀区域协同中获得动力和支撑。一方面,港口经济相关产业将从京津产业承接、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中获得所需的资源要素;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一个容量巨大的统一大市场将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活力和终端需求。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要素配置的合力。围绕港口经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数据链、服务链,持续开展政策输出引导,真正形成市场机制运行高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港口经济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增强港口经济辐射带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陈元清
  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是发挥天津港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重塑天津城市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应增强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港口经济涉及领域宽、产业链长的优势,推动天津适港产业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完善区域服务网络,增强天津港京津冀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畅通天津港至京津冀的交通物流通道。巩固提升天津港至河北省、北京市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完善天津港到京津冀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园区的专用公路物流通道,畅通区域内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能源、整车、零部件、冷链集装箱等进出口物流通道,促进天津港物流功能向京津冀地区扩大和延伸。深化京津海港空港协同联动,打通天津港到大兴机场、首都机场的物流通道,推进两地海空两港货物联运信息共享及中转无缝衔接,积极发展邮轮旅客海空联运直通车业务,提升京津冀地区海港空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水平。
  二是完善天津港京津冀地区营销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总部、服务中心、服务专窗、直营店、加盟店的空间布局和业务办理功能,将港口服务前置到产业园区、城市中心区,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好发挥窗口前置、功能前移、资源前倾作用,推动“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业务覆盖更多货物、惠及更多企业。提升天津港服务京津冀地区的智慧服务水平,“让数据跑起来”,实现港口仓储、运输、代理等综合业务“就近办”“本地办”“零待时”。
  加强适港产业联动,推动港产城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共振
  一是携手推进京津冀生鲜冷链物流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平谷马坊物流基地、滨海新区中心渔港、滨海新区东疆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区域生鲜冷链物流资源整合集聚,优化区域生鲜冷链物流体系运行效率,促进区域生鲜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京津两地物流领军企业共建生鲜冷链物流合资公司和产业园,打造集存储、加工、展示、贸易等于一体的生鲜冷链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生鲜冷链物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促进生鲜冷链物流市场信息共享,营造良好的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环境。统筹推进畜产品冷链、果蔬冷链、水产品冷链、乳品冷链、速冻食品冷链、医药产品冷链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是携手京冀打造氢能产业生态体系。发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政策优势,加大力度推动天津氢能产业深度融入京津冀氢能产业集群。发挥天津制造业优势,积极承接北京氢能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引育在京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优秀初创企业、龙头企业到滨海新区落户和设立生产基地。积极推动环京津冀地区的氢能示范廊道建设,完善加氢站等氢能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京津冀地区跨省长途运输车辆氢能化。深化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包括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示范应用的氢能产业链布局,提升对京津冀地区氢气供应能力,致力于建成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氢能供应基地。
  三是推动京津冀地区共同发展邮轮旅游。充分发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区位优势,联手京冀推动邮轮旅游市场做大做强。加强三地口岸一关三检部门合作,落实好京津冀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简化过境通关流程,提升旅客通关便利化水平。联合规划境外邮轮旅客京津冀旅游路线,吸引更多外籍旅客通过邮轮旅游到京津冀旅游观光。推动邮轮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支持京津冀三地物流企业共同开展邮轮用品配送业务,鼓励京津冀三地船舶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本土邮轮设计、制造和维修业务,推动京津冀三地金融企业联合发展邮轮租赁市场。
  深化津冀港口协作,提高港口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化津冀两地港口交流合作。通过投资入股、特许经营、兼并收购、管理输出等方式,推动港口资源整合,优化津冀港口布局,推进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津冀航运联盟,推动津冀两地的港航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及市场主体建立并完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推动两地港口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津冀港口产业联盟,通过联盟联席会议等机制促进津冀两地港口企业和机构合作不断深入,协同提升津冀港口群国际影响力。
  二是畅通津冀港口货物流动。加强津冀两地口岸部门常态化对接沟通,推进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的“五型”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管理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津冀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津冀“虚拟港口”互联,实现港口间航运物流数据、信息的实时互联、共享,让港口、码头、船公司、客户、货主可以实时了解货物在津冀两地港口运输状态,实现货物运输过程更加透明、衔接更加紧密,物流全程更加严格可控,进一步提升货物在京津港口运输时效,降低运输成本。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加快世界一流枢纽港建设
  周然
  天津港在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走好“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相融共生之路,应秉持“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为开辟港口经济新蓝海、注入城市发展新活力贡献“津港力量”。
  基建升级,打造世界一流海港新枢纽。不断夯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适应船舶大型化、作业安全化的新要求,推动航道、码头改造升级,实施航道、港池及锚地扩容浚深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满足国家战略定位、匹配世界一流港口要求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强化港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北疆零碳智慧码头为示范,大力提升港口算力网络、通讯网络、新能源网络建设力度,强化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积极打造我国北方最大自动化码头群,为建设世界一流枢纽港提供坚实保障。
  通道升级,打造海陆双向开放新平台。向陆,发挥天津港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作用,优化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节点布局,以“津新欧”“津蒙俄”为抓手大力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和中欧(中亚)班列,将天津与内陆腹地及欧亚大陆紧密相连。向海,积极拓展延伸天津港航线覆盖面,织密环渤海内支线运输网络,进一步巩固强化近洋航线优势,加大远洋货物的组织与揽收力度,强化港口服务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顶层设计,构建通达全球、链接洲际的海运航线网络。
  技术升级,打造智慧绿色港口新标杆。加强“云大物智移”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强化港口与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提升港口生产经营智能化、设备操作自动化、数据信息可视化水平,全面构建“数字孪生天津港”。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优化生产作业流程,加强港口污染防治,做强“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大力推广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构建“风、光、储、氢”等多源融合的绿色能源系统,将天津港打造成为我国港口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示范性港口。
  服务升级,打造口岸营商环境新高地。建设智慧口岸,夯实口岸数字底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共享、平台账户共通、数据适度共用,打造高可信度口岸数字化服务生态圈。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开发,推动航运物流、融资、保险、支付结算等服务更加便利快捷。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推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措施,提升通关时效。提供专属支持,针对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海工装备、汽车出口、冷链物流、邮轮旅游等天津特色港口产业,优先口岸服务受理,优化口岸服务流程,形成更加高效便利的通关环境,加速航运要素聚集形成“飞轮效应”,促进港产城良性互动、相融共兴。
  (作者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壮大临港关联产业培育港口经济新动能
  谢心荻
  临港关联产业是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推动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的有力支撑,需集聚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与港口海洋文旅产业的多重合力,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建链,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培育港口产业新动能,增强城市经济新活力。
  培育特色临港制造业,稳固港口经济基本盘。一是聚焦海洋装备产业。以临港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装备制造集聚区,构建从上游的海工装备设计与核心零部件供应、中游的装备制造到下游设备维修等环节的产业集成体系,围绕海洋科学装备、油气开采与新能源应用等领域,持续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二是延伸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构建“油气开采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终端应用”的产业共生链条,提升石化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加快建设产品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三是创新发展氢能产业。发挥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联盟带动作用,做强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应用链、做大以氢气制供为核心的能源链。依托氢能示范产业园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氢能企业,吸引“绿氢”高端装备制造、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入驻园区,构建新型氢能产业矩阵。
  推动临港物流业纵深突破,拓展物流增值服务。一是打造临港物流集聚区。围绕商贸集散、国际分拨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设计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临港物流园区。二是数字化赋能物流功能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全要素、全场景、全价值链融合的智慧物流集成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三是引进特色物流企业来津落户。广泛吸引国内外物流行业巨头、细分市场领军企业、与天津产业关联度高的特色贸易商落户天津。对已落地的物流项目给予全程跟踪服务,全方位解决经营者所遇难题。
  充分挖掘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港文旅产业。一是突出亲港品海特色。“串珠成链”整合利用海洋博物馆、邮轮母港等载体资源,加快开发盐渔风情游、游艇出海观光、海堤露营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港口旅游体验。二是激发邮轮旅游市场活力。完善旅客接待设施与码头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协调“梦想”号、“蓝梦之星”号、“地中海”号等邮轮参与天津邮轮试点复航。打造岸上邮轮文旅综合体,导入特色餐饮、娱乐演出等互动体验业态,完善商业配套,提升服务能级。三是发展港口海洋文旅新模式。深挖天津的港口海洋历史人物故事,结合当前文旅市场消费新动态,打造沉浸式“亲港”“亲海”场景游,设计开发诸如“码头装卸”“集装箱旅馆”“邮轮体验”“海底世界”“大沽口炮台”“妈祖传说”等全沉浸式数字交互型体验场景。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集聚高端航运服务要素打造现代航运服务特色区
  贾艳慧
  推动高端航运要素聚集是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关键,对做大做强港口经济,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天津高端航运服务要素集聚能力,应围绕发挥航运政策引导作用、强化载体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以及培育智慧港航服务生态圈等方面多措并举、多点发力。
  一是发挥航运政策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天津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在保持政策的连贯、稳定和可持续性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不断丰富和拓展政策工具。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不符合港航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政策内容。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加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研究,把握高端航运服务动态特征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政策实践的先导作用,不断健全和持续优化航运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实施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政策体系修正提供充分依据。
  二是强化产业载体平台建设。立足天津已有航运要素资源优势,补齐高端航运配套服务短板,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升级发展,以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为双轮驱动,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东疆片区、北疆南疆片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支持国际中转集拼、国际供应链管理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现代航运物流示范区;“于响”片区重点发展船舶管理、融资租赁、平台经济,打造船舶管理集聚高地。中心城区以小白楼片区和远洋大厦片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汇聚一批高能级航运服务总部机构,打造航运服务总部聚居区。
  三是打造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建立环渤海区域港航发展联席会议、港产城融合发展联席会议等平台,构建常态化交流合作新机制,深化环渤海区域港口城市多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从市级层面积极规划筹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航运国际合作论坛。鼓励支持各个港航产业集聚区引育专业化的港口航运交流活动和会展品牌,打造特色航运主题会客厅。
  四是培育智慧港航服务生态圈。聚焦港航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智慧港航服务创新生态圈。鼓励支持航运服务企业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提升区域航运服务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发挥天津港、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智慧航运产业布局。支持航运服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航运服务智慧化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各类航运服务数字化平台集聚,开展航运运价交易、航运指数衍生品交易等创新业务。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借力区域贸易协议培育国际贸易消费新优势
  张慧敏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贸易协议的实施对提升天津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应高标准落实区域贸易协议的相关规则,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承接境外消费回流,以经贸高质量发展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区域贸易协议落地落实。用好区域贸易协议中关税减让安排,用活原产地规则,推动“智慧口岸”和口岸数字化转型,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费用,提升货物通关效率和市场主体满意度。着力吸引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资本来津发展,鼓励支持天津企业积极走出去,加大对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的投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开展覆盖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维权援助工作。建立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帮助企业识别和防范贸易伙伴国投资贸易法律风险,指导支持企业积极应诉贸易救济调查、跨境投资争端仲裁。
  二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高水平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等载体平台建设,着力发展互联网视听平台、数字化供应链和营销平台等载体,积极搭建大数据基地、海外物流智慧平台等载体,完善跨境电商的仓储、物流、结算服务体系,打造一流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提高跨境电商交易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支持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数字化营销工具拓展面向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的多元化国际市场,支持与成员国海外仓共建共享。支持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津运营,数字贸易跨国公司在津设立分部、研发中心和科技类机构。
  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依托港口提供船舶融资租赁、管理、检修、改造服务与配套保险服务出口,依托亚投行提供金融、知识产权、信息等服务的配套出口,依托数字化平台发展数字贸易、云外包、线上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和在线游戏等新兴服务。加快推动天津本土企业向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开展国际化布局,向研发、设计、品牌等高端价值链延伸,提升中高端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放宽对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培育服务贸易特色园区,优化服务贸易环境。
  四是积极承接境外消费回流。积极拓展政策空间,大力推动免税经济发展,探索发展特色市内免税经济。建设完善跨境产品追溯系统、物流跟踪系统和售后服务维权系统,规范跨境第三方支付业务,为境内外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跨境购物环境。大力培育一批体现天津文化、展示天津风格的消费品牌,提升天津消费品牌竞争力。加大天津本土优势消费品牌宣传力度,塑造津品典型,讲好天津品牌故事,提高天津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博士)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09: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