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曲晴 刘国栋)管线井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线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后于近日发布。《办法》规定推进城市管线井信息化管理,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并首次明确建立每日巡查等相应的巡查维护制度,预防和减少道路安全事故。
如何管好权属复杂的管线井?《办法》厘清了市、区和行业三级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切实保证管线井权属单位依法履行主体责任,避免出现管理层级模糊、责任不清的问题。为避免建设单位和权属单位权责不清造成的互相推诿问题,《办法》明确管线井必须在建设完成验收后,才能交付给后期相关的权属单位进行养护、维修。
《办法》规定,管线井权属单位应当建立管线井管理档案,实行“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并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无偿共享。“管线井权属单位承担建立管线井档案、推进管线井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责任。”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道路巡查处二级主任科员李凯介绍。《办法》修订后首次明确建立每日巡查等巡查维护制度,各管线井权属单位要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配备专门人员记录巡查维护等情况。
为减轻和消除城市道路管线井引起的社会危害,及时恢复道路管线井正常运行,《办法》对管线井维修期限作了限定。各管线井的权属单位在接到管线井缺损等安全隐患的通知或举报后,应在30分钟内到现场。对于井盖移位、破损、丢失的修复时限为6小时,坍塌、渗漏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应确保管线井符合城市道路路面高程要求,与路面保持平顺,单个管线井调整加固的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3天,整个路段管线井调整加固的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