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作,从高铁上一块“刹车装置”说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地缘优势促进产业协作,这句话放在京津冀三地交界的天津市武清区格外合适。
十年前,人们提起武清区还会联想其“自行车王国”的标签,现在顺着“交通工具”这条脉络,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标签——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间,包括铁科院、北交控等在内的多个北京重点企业选择在天津落户建设基地。研发成果加制造实力,再配以地缘优势下的供应链支撑,一个产业协作新模式喷薄而出。
当我们在讲述中国高铁故事的时候,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速度”值得骄傲,同时高速飞驰下的安全问题需要被关注——既要有“冲出去”的动力,更要有“停下来”的实力。
“产品能让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在133秒内完成制动”,拥有这份技术骄傲的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元年,铁科院与武清区签订了投资协议,计划在区内建设机辆所、通号所、铁建所、环保所、金化所等成果转化基地,涵盖牵引制动系统、信号控制系统、减震扣件系统、节能环保系统、铁路新材料系统五大板块。
十年过去,在铁科院武清基地,上述“技术骄傲”每天有超过300套相关产品被实实在在地生产、下线,进而装备至复兴号、和谐号高铁列车上,保障全国超过3300辆列车安全运行。
无独有偶,2020年,北交控集团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在武清开发区成立。进驻武清后的北交控不仅将生产车间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增购了一条生产线和诸多此前没有的设备,产能从每天制造几十块集成电路板,变成每天制造500块,翻了好几倍。而这些生产出的产品已经投用在了全国近40个城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清区已经汇聚了160多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围绕轨道交通整车配套,带动了区内轨道交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自行车厂房到轨道交通产业链集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天津具备的产业创新优势,也在助推着我国交通产业链的集体跃迁。
轨道交通产业,是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方面的一个缩影。天津本身具有的制造业实力,加上北京的研发能力,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出了属于京津冀三地“同心同气”的制造实力。
在扎实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的过程中,武清是代表之一,却非“天津制造”的全貌。
这个拥有超过百年老牌工业积淀的城市,凭借着港口、码头、铁路、公路,以及技术人才等多项优势,低调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制造业发展故事。回溯过往,新中国的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缝纫机、第一台照相机,以及第一辆有轨电车均来自天津。
聚焦当下,以制造业明珠的航空产业为例,除了空客天津总装线已经交付了超过600架飞机,国产大型客机C919、波音747/737的相关技术组件也都有天津制造的身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距离地球400千米高空的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负责将空间站三舱送入太空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负责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火箭,都是在天津大火箭基地完成研制的,而这些都离不开北京的科研成果。
从天津走出来的制造成果,既能“上天”,亦可“入海”。天津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推进器等核心部件,突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将这一中国制造卖到70多个国家,开始影响行业巨头的价格堡垒。此前,由深之蓝主持编写的国家标准《水下助推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于2023年3月21日正式获批立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制造业“学霸”的升级之路还在继续。自2017年起,天津已经连续七年主办世界智能大会,将AI、5G、物联网、大数据等各项新时代高精尖技术与本地制造业基础相结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主动打造更多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深化重点产业链建设,瞄准更广阔的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
去年11月29日,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涵盖了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工业母机等多个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廊道。三地之间“按图索企”,精准招商,打造集群,截至目前,天津705家企业已被纳入京津冀共同绘制的6条产业链图谱,共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图景。
京津携手,厚积薄发,智慧赋能,坚定探索。通过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天津制造的综合实力必将越来越强。
来源:津云
发布时间:2024-04-23 1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