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持续夯实的发展根基──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实体经济持续壮大,让大国发展固本培元。
这是不断构筑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放大创新第一动力,新动能不断积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体系更健全、产业结构更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为中国经济强筋壮骨,不断培育起新的竞争力。
把牢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
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增幅明显,凸显引擎作用。正是因为工业的持续恢复,牢牢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越要筑牢这个坚实支撑。
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看基本面:2012年到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
看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看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构建全球最大5G商用网络,不断拓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工业规模稳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聚焦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力,不断夯实中国经济根基。
向“新”而行
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5.5%、31.8%,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五批12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培育近9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以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制造加速奔向中国创造。
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亮相,成为我国工业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重点领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19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表示,我国工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向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通过提高制造业‘含金’‘含智’‘含绿’量,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根基。”
补短板锻长板
持续构筑竞争新优势
大国工业,拥有稳定且高竞争力的产业链至关重要。新型工业化,关键要打造新竞争力。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夯实产业基础,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近年来,一系列着眼于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韧性、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推出。
新型工业化,同样“新”在格局的重塑。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将自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拓宽拓深发展空间。
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齐备的配套能力,其中蕴藏了无数创新的力量。紧紧扣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不断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谱写制造强国建设新篇章。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