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和天津市蓟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三农”发展系列高端智库论坛──第六届“小穿论坛”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举办。本届论坛围绕“聚焦数字乡村接续全面振兴”主题,汇集农、学、研等各方力量共商“三农”发展之路。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发言摘要刊发。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当前现代农业进入智慧农业阶段,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中国农业也必须紧随时代潮流而动。
首先,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要素功能。数字作为新的要素,在生产端、流通环节和消费端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在生产端,数字技术作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立体农业、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等生产方式大量出现,极大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消费端,以直播带货、短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商业模式和“卖全国”“买全国”的流通方式,大幅度减少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促进了生产端的增产增收,助推中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
其次,瞄准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一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保障农业产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防止“非粮化”“非农化”,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二是积极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文化农业等新业态发展,推动农工结合、农贸结合、农文结合、农旅结合,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农业竞争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强数字技术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智能养殖畜禽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业的应用,促进农产品价值增值。锚定“双碳目标”,聚焦森林资源、城市边界、基本农田、生态安全,发挥数字技术在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等领域的监测功能,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再次,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短板。一是更加重视数字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把数字技术在资源型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领域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广。二是更加重视数字化的区域平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克服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三是更加重视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力度,形成农民与企业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四是更加重视对农民的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培训。按照“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民开展新农具、新农活等新技术应用培训,培养新型农业从业者的技能和“智能”,让农民充分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天津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陈长喜
当前的“三农”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转换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面临着如下问题:农村发展总体滞后,基础薄弱;数据资源分散,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应用滞后,技术能力不足;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数据整合共享、利用不充分;信息化发展总水平相对较低等。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大农村的应用,实现新技术、新要素、新商业、新农人、新文化、新农村的全面数字与智能化融合,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思路。一是汇数据。完成乡村治理数据整合,开展基于3S技术的空天地数据整合、守住耕地红线;区乡镇、网格各单位纵横直连,建成数据共享平台;事件直达、云管边端全面整合;乡村党建平台搭建。二是兴产业。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品质溯源+产销对接体系,以品质带动收益,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农机、金融等服务进入,推动三产融合。三是便民办。乡村“一网通办”,建立政策发布、村务公开等数字化资讯发布渠道,提升信息触达率;建立乡村便民“一网通办”线上服务大厅,让数据多走路,村民少跑腿;建立投诉建议一站式受理平台。四是惠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建立乡村生活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惠农;建设绿色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精准度,推动乡风文明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还应不断丰富数字乡村建设场景,包括完善乡村大数据平台、乡村综治视频统一平台,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平安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疫情精准防控、乡村智慧党建,强化返贫经济指标监测、事件管理、党务村务政务公开、精准种植、智慧养殖、高标准农田、区块链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村情反馈随手拍、民主协商与风纪评价、智慧信访、森林防火、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等。
数字赋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森昌
数字赋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对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新零钱经济和农业新零工经济将成为数字乡村2.0时代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模式。
农业新零钱经济畅通城乡资金流动。农业新零钱经济与传统农业众筹都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农业项目,为解决农业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新发展思路。一是借助于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手段多维度展示项目信息,有效解决众筹过程中项目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利用数字人民币技术加强对众筹资金全流程监管,提升资金安全性,避免项目方非法挪用募集资金、卷款跑路等现象。三是投资回报形式不限于农产品,可以是股权、现金等多种形式。
农业新零工经济打造智力下乡新通道。拓展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畅通城乡知识要素流动,为技术、管理下乡打造新通道。以新技术为支撑。农业新零工经济助力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5G、3D立体成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持下,智力服务供需双方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开展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远程诊断和操作指导,实现远程面对面交流;借助农场、牧场、林场的“数字孪生体”,实现更加广泛和有深度的智力服务。
多措并举助力城乡要素流动。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在加强互联网金融规范整治基础上,鼓励发展在新技术和新监管制度下可以实现安全有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二是筑牢法律保障。增设相关法律条款确认新零工经济的合法雇佣关系,界定新零钱经济投融资行为的合法性,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权责关系。三是开发新技术新场景。加大“虚实交互”底层核心技术、感知交互新型终端、系统化虚拟内容等领域研发投入。四是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和质量,探索以“手机+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作为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重要载体平台的技术路径。
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
农村基层治理包括社区治理和乡村社会治理,涵盖村民自治、土地整治、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自然灾害、生态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民生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等数十个方面,治理内容繁多、千头万绪,且存在因村民外出导致治理主体严重不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叠加背景下政策目标需要平衡、信息时代负面舆论传播迅速等诸多难题。
数字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基本路径。要坚持符合程序决策、多方论证和风险评估的原则,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完善既有的组织网络。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织密基层治理网,有效解决村民外出情况下的时空难题和治理主体不足问题。
数字化分类处理是解决农村基层问题的重要思路。在横向上分类处理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科学分析、明确提出纵向上农村基层治理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基层治理内容的特点,将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划分为民生型、冲突型、安全型和政治型等;根据发生的频度可以区分为日常型、周期型和偶发型等;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可以区分为高、中、低类型;根据能否分阶段量化安排可区分为可计划型、不可计划型等。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数字化治理方式和方法。对于包含各种民生问题的日常型基层治理工作,要采取治本之策,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水平、优化人民数字化生活环境等做起。对于农村村级两委换届等周期型的基层治理工作,在换届选举前以数字化手段摸清状况、逐村排查、做好防范,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将换届产生的矛盾冲突和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对于各种生产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偶发型问题,要做好不同类型问题的标准化预案流程,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及时按照预案流程处理,并紧急进行流程的数字化传导。